近日,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新财经”人才培养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其独创的“四维一体化”培养模式,成功打造了“会稽·菁英”学术文化品牌,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财经人才提供了新范式。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为全国财经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广告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作为浙江省最大的财会类人才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财经人才的重要使命。学院秉持“要会计,找财大;学会计到财大”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会计思维的管理精英”和“学术强、专业精、视野开阔”的高级财会类人才。

  学院提出的“四维一体化”培养模式涵盖“伯乐计划”“优才计划”“墩苗计划”和“领航计划”,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实现了从学业指导到实践能力培养的全方位育人目标。

  “墩苗计划”:夯实学业基础

  学院以案例教学为基础,构建“四位一体闭环培养体系”,强化实践导向,实现校企导师深度合作。通过“社会导师进课堂”等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受益学生超700人。此外,学院还通过学术论坛等平台,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

  “优才计划”:锻造实践人才

  学院与56个实践基地开展合作,服务央企和上市公司,构建“教学研用”协同发展生态。依托省级机关实习调研平台,开展差异化培养,学生在实习中展现扎实专业素养,实践育人成效显著。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学生申报田野调查和知行浙江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题撰写能力。

  “伯乐计划”:汇聚名师力量

  学院通过“双导师”指导机制,汇聚校内外优秀师资,强化产教融合。聘请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等155名财务高管为学生授课,其中正高级会计师29人,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15人。通过校内导师实践基地挂职、行业导师驻场授课等方式,提升双师实践教学能力。

  “领航计划”:规划学术未来

  学院构建“分科指导-导师引领-制度保障”三维学业指导体系,实施分科指导机制,完善导师制建设,健全评价反馈机制,持续提升学业指导精准度与实效性。通过学情分析、满意度调查等多维评估,形成“评价-反馈-优化”闭环管理。

  通过“四维一体化”培养模式,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学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专硕培养成果突出,获全国MPAcc案例大赛三等奖2项(全省共4项)、分区赛奖项8项,6篇学位论文获评全国优秀(全省7篇),4项实践成果独揽浙江省专业学位优秀实践奖(省内会计类唯一),研究生发表北大核心及以上论文158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14人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覆盖党政机关、金融机构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高端领域,以扎实专业素养赢得社会高度认可;产教融合模式持续深化,构建“校企协同、双师联动”育人体系,通过实践基地专家智库建设、动态化培养方案优化及全链条实践教学制度创新,打通产学研壁垒,形成“案例开发-赛事锤炼-课题研究”立体化培养路径,实现学生潜能激发与协同育人效能双提升。

  未来,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继续深化“四维一体化”培养模式,为“新财经”人才培养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浙江官方微信( v5s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