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奋斗者、劳动者的时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自立自强,离不开科技创新第一推动力,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宝贵财富。 

  在我国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有这样一批“杭州院士”——他们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一直心系杭州发展;他们追求真理,求实创新,开拓求索全新的科技领域;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与坚持不懈的杭州人一起,踩出了城市发展历程中一连串勇往直前的脚印。

  “五一”劳动节前夕,杭州市委网信办、杭州市科协、杭州市院士专家中心、杭州日报联合推出“杭州院士说”系列报道。通过面对面专访8位杭州院士,讲述其人生故事与家国情怀,展现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倡导重视教育、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社会风气。

  高大挺拔的身姿,温文儒雅的气质,亲切温和的微笑,让人如沐春风,这是潘云鹤院士给人的第一印象。

  生于杭州,长于杭州,这位人工智能的先行者,对故乡杭州充满了热爱和期待。

  钟爱翰墨的杭州院士

  杭州这方神奇的土地,培育了无数优秀人才——艺术大师、文化大家,还有顶级科学家。

  南山路的吴山书画院里,肖峰、王冬龄等老艺术家和潘云鹤、董石麟等四位院士,济济一堂。

  在这里,“科学与艺术”跨界座谈会已举办了好几年,这个创意是数年前由潘云鹤提出,并得到科学艺术界人士的积极响应。科学家与艺术家在一起,打破次元,坐而论道。

  潘云鹤钟爱翰墨,和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这位在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叱咤风云的科学家,年轻时曾就读艺专美术系,是一名“美术生”。三年自然灾难,中断了他的艺术梦。

  后来,他报考了同济大学的建筑系,中间的联结点依然是艺术。从美术转到建筑,这中间颇有一番思量,他说:“我心念美术,家中长辈又想我学工科,两者取一个平衡点,所以学了能绘图的工科建筑学。”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给潘云鹤带来了新的机遇,他报考了在当时最为前沿的计算机专业人工智能方向,并且以优异成绩毕业。

  1985年,他成为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最年轻的副教授,10年后,任职浙江大学校长。

  人的一生兜兜转转,潘云鹤现在研究的领域高精尖,看似和年轻时的选择毫无关系,其实早已埋下伏笔。

  如潘云鹤长期研究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创新设计等领域,其实和艺术特别是视觉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要把艺术家和科学家聚在一起?在潘云鹤看来,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

  他说:“科学与艺术,相异相通,互补互助,携手同求,真善美新。”

  杭州要在人工智能发展领域

  走在全国前列

  杭州是潘云鹤的故乡,对这片土地,潘云鹤爱得深沉,也有自己的期待。

  “杭州城市一直保持着优美、洁净的面貌,在这里生活的人,非常优雅,高新信息产业发展得很好。杭州这三者结合得很好,这是杭州最大的特点,也是我最喜欢杭州的地方。”

  潘云鹤喜欢杭州,不仅有乡土情结,更因为这座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潘云鹤对杭州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杭州的人工智能基础非常好,发展的步伐也相当之快。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杭州人工智能的平台,人工智能的产业,表现突出。特别在金融服务智能化、城市管理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化、医疗服务智能化等方面,杭州做出了独特贡献。”

  是一流学者,也是一流校长

  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是潘云鹤一直以来研究的核心问题、核心技术。这也是近40年来,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界最重要的两个发展方向。

  潘云鹤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CAD和工业设计研究,在计算机美术、智能CAD、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虚拟现实和数字文物保护、数字图书馆、智能城市和知识中心等领域,承担过多个重要科研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跨媒体智能、数据海、智能图书馆、人工智能2.0、视觉知识、多重知识表达等概念,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在浙江大学担任校长期间,潘云鹤为浙大制定了“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的学校发展改革举措,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就,其时浙江大学因此被教育部称为“改革的先锋、发展的典范。”

  文字整理 边晓丹 陈栋 视频 刘斌兵 廉笑尘 司春华 

  后期 刘鹏 俞磊  平面 张妍 叶丛

  编辑 杜海锋 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