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上山下乡”,怎样才能玩得尽兴?除了住民宿吃土菜、爬山涉水看风景外,带上艺术的眼光去乡间寻找灵魂共鸣也是不错的打开方式。

  10月28日上午,在桐庐县梅蓉村罗家大院内,来自各地的企业家、乡村运营师、乡村干部及媒体代表等济济一堂。活动现场,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方面有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学者齐聚,围绕“以美丽走向美好,以艺术再造乡村新场景”为主题,分享如何运用艺术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的见解与经验,并和桐庐艺术乡村代表现场交流,共解遇到的发展难题。

  网红村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艺术既要打造IP品牌也要保持创新动力

  “一个优秀的乡村文旅IP,源自在地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的融合,不仅拥有独特的品牌内核、文化特质,还能创新性地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不断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为更多村庄提供经验做法。”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陈吉芬开门见山,在她看来艺术赋能作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口,艺术家需要对村庄的地域文化与历史传承注入更多思考,更新知识技术,升级发展理念,尝试将外来艺术的创新创意、乡村的文化内涵与生活实践相融合,设计开发兼具欣赏性与实用性的文创旅游商品,点亮IP品牌形象,吸引游客消费,同时也让IP文化走到更多人身边,共享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期三个月的“2021中国·桐庐山水艺术季”于10月1日在梅蓉村启幕。桐庐联手国内十大美院专业团队创作出的20件作品,集中亮相并永久“落户”这里。国庆期间,从空中俯瞰村里的金色稻田,“富春山居图”、“洋滩放牧”、“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主题的稻田画尽显创意农业之美,也吸引着游客络绎不绝。

  在浙江传媒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部美术与书法教研室主任陈凌广眼中,梅蓉村已经是一座现象级网红村。那么,如何不让这个IP“昙花一现”?

  基于在衢州“农民画村”余东村的驻村实践,陈凌广认为艺术在为乡村注入美育活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乡村也要为艺术提供持续创作的保障机制,系统维护好田地间的文艺设施和氛围。

  “艺术赋能乡村不仅是修复村落生态,还要建立科学的可持续艺术发展体系,保持艺术家与村民、与乡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在余东村,作为“驻村画师”的陈凌广还将舞蹈诗引入祠堂,把建筑当作“画布”,植入新的艺术形态,探索乡村古建筑的功能更新和活化保护。

  “人是艺术设计的核心,是持久激发乡村活力的智慧型生产力。寻找内生动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与村民之间的沟通。彼此交流感受更多生活的美,这是最触动人心的东西。”陈凌广说。

  用艺术和设计让农特产“讲故事”

  三根一盒的彩色水稻可以卖到20元

  梅蓉村,被誉为九里梅花十里香的“桃花源”。走到村口,你会被幽远的“水杉大道”所吸引,村庄两侧是秀丽的富春江和无尽的田园风光。自清代,这里就已经栽种着三万株梅花,现在村里还拥有各色品种千株的赏梅基地。

  “梅花被国人赋予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这也是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敢叫荒滩变绿洲’的梅蓉精神薪火相传的最好体现。”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首批专家、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校级领导徐云松建议,梅蓉村打造个性化IP时,不妨在艺术创作中彰显此类独特文化,讲好历史故事,在加深作品内涵、营造人文新场景的同时,更能提升乡风文明和村民文化品位,积极支持参与艺术创作的可持续发展。

  在梅蓉,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杨梅树,这里的杨梅种植历史已有500余年,“梅蓉杨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名声大噪,如今它依然是当地的“致富果”。这几年,村里购进机器设备开始标准化生产基于独特酿造工艺酿制的杨梅酒,原先三四十元的价格现在可以卖到上百元。

  艺术如何赋能产业,让村里的稻谷、杨梅酒等特色农产品进一步提升附加值、扩大销路?打造“人设”,“灌”入故事,是徐云松开出的“药方”。“可以借助时尚美感的包装设计,搭配艺术化的乡村格调,吸引更多游客来买一瓶收集了有趣、感人故事的好酒。”

  “艺术+景观”,颠覆了传统的农业农村场景,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种可能。艺术赋能乡村既要有大投入、大项目的引擎驱动,也要有小创意、小操作的细节促动。

  著名观念艺术家、艺术策展人梁克刚结合参与过的其他乡村艺术节案例,就怎样依托艺术创作培育兼具美与高端文旅消费业态,为现场嘉宾举了一个生动案例。

  2019年,梁克刚的团队在安徽铜陵犁桥村的田原艺术季上不仅摆设稻田宴,邀约艺术同行和大众游客食用当天现割的新米,还把彩色稻穗装进纸盒里,摆放成玫瑰花造型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三根一盒的稻穗卖到20元,还是供不应求。”

  梁克刚认为,艺术设计的想象力、创造力不仅能够提高产品溢价能力,还可以立竿见影地吸引更多流量,有效传播乡村品牌特质。“高价值的商品打造,需要艺术家愿意把一部分生活放到村里,和乡村产生化学反应,带动村民寻找接地气的创作灵感。”

  打造美丽乡村3.0版本

  “艺术下乡”美风景更美生活品质

  什么是艺术乡村?就是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山水、田园、生产、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为了用艺术的方式打开乡村发展新模式,2020年桐庐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美丽乡村3.0”,旨在打造数字乡村、法治乡村、艺术乡村、创业乡村、文明乡村等五大未来乡村建设目标。

  “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工作日,都收获了意想不到的人气;村民从最初的质疑变成了高度认可和如数家珍;乡村资源获得了重新发掘和估价。”桐庐县桐君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潘萍萍用三个变化形容举办艺术山水季后的梅蓉村。“美丽乡村3.0”更注重于精神层面的提升,潘萍萍希望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家乡历史文化的宣讲员,对此她正在积极进行人员培训,发动大众力量参与艺术创作,导入多样产业,让人气能够在乡村持久聚集。

  与梅蓉村一江之隔的桐庐县翙岗村,在今年五月举办了首届古村动漫艺术节,时尚的动漫艺术让这座千年传统古村“潮”起来,四天里吸引了游客7.8万人次,老街上关了七八十年的木排门也都再次打开迎客,旅游总收入达到780万元。

  “‘艺术’听起来高大上,离农村好像很远。很多村民说不出动漫内容,但能感受到画里的美,还有货真价实的收入提升。”桐庐县翙岗村支书吴小明在现场笑道。源起东汉的翙岗村至今仍保留了一大批明清朝代风格的传统建筑,元末明初村内李氏先人李康创作的艺术作品伏羲图被收录在国家故宫博物院。吴小明希望借助外来艺术引流的同时,也能不断挖掘村里自身的文化艺术,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为乡村发展提供多样化路径。

  如今的浙江,艺术乡村建设的模式已经逐渐多样化:有的以艺术形式改善村容村貌,有的帮助村民开展创作增加收入,有的通过文创推动手工艺、土特产走出大山……“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靠的是一场场活动,还要思考三大产业以及各个部门间如何进一步完善协作性、互动性,凸显地域性、创新性。”桐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雷启迪在总结本地美丽乡村发展时表示。“艺术下乡”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模式,既能改善人居环境,又能融入文化凝聚人心,具有真正的造血功能,为桐庐县打造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县域样板提供更多创造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