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新浪浙江>绍兴>绍兴>正文

清朝以来五代丹青 他的后人竟隐居萧山这个山水宝地

2020年08月14日 17:14 萧山日报 

  “华家垫是我儿时的家,那是我的根,有我所有的记忆和天真,有着‘小九寨’的美称,有古道,有古寺,还有我飘远的记忆……”

  萧山旮旯头栏目开通以来,收到了大家的积极推荐,网友“思思”向本栏目推荐了自己的家乡进化镇华家垫村。

  梅雨季,入华家垫这天,遇上了大雨。路上,能看见河湖的地方,如一盏盏盛满水的金樽,随时要溢出来似的。

  在村口,远眺被云雾笼罩的古村落,它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在雨水中多了一丝朦胧和神秘。

  在华家垫村看到的第一处水景是鱼鳞坝,鱼鳞坝共有9层,上游设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栈道,下面是层层叠叠的“鱼鳞”状跌瀑,从远处看又像是流动着的小型梯田。水花顺着“鱼鳞”阶梯自上而下倾泻跳跃,颇有野趣,无论是粗犷的中年男子,还是风韵犹存的小姐姐,都没忍住甩掉鞋子下去戏了戏水。

  村里有座华氏宗祠,是个四合院式的古建筑。院中有古戏台,飞檐翘角,牛腿上刻有童子和唱戏的武旦,雕刻精美、形象栩栩如生。台前基柱以青石砌成,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戏台顶内正上方为八卦藻井,似守护着方圆万物。兴是疫情的原因,作为华家垫人精神家园的文化礼堂,华氏宗祠内外的青石缝中生出了翠绿的杂草,隔着数月紧闭的深门悄悄绽放着生机。

  据相关资料记载,元末时期,华氏始祖能五公为避战乱,从金华汤溪迁居到绍兴陌坞,继而定居华家垫,现传25世,有一千多人。作为人文情感的记忆载体,祠堂和戏台通过声音的传递和仪式感的传承,让华氏人在历史的脉络中不断延续血缘的认同。

  华家垫人骨子里有一股韧劲儿,就拿华燕夫妇来说,他们卖掉了城里所有的房子,在华家垫萧绍古道旁建了家庭艺术馆——映雪庐。作为孙家五代丹青世家的大儿媳,华燕有家乡情结,更有家族使命。

  映雪庐,最初起于先人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元朝初年,一支孙氏族人从富阳龙门迁徙至萧山湘湖时便有了“映雪堂”孙氏祠堂。后来,传至21世时,一位叫孙诒的后人因善画,不但将其书斋取名“映雪庐”,而且在他的书画作品中落款“映雪庐”。萧山图书馆所藏《映雪堂族谱》便有这样的记载:“公(孙诒)丹青绝妙,人物、花卉、山水靡不精进,人争求之。”

  孙诒的孙子孙慰耆,同样是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画湘湖,画萧山各个时期的人,画家乡的山山水水……作为映雪庐家庭艺术馆的灵魂人物,孙慰耆老人对绘画的热爱,影响着每一位家庭成员,他们也都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踏进映雪庐艺术馆的院门,便听到有鸟的歌声,湿哒哒的天气倒是一点也没浪费这一水儿的好景致,中堂大门前远可望山,近有潺潺溪流,眼前新绿环绕,如在云上。爬山虎扶门而上,隐约可见堂门两侧“此处原始正好临山临水临风临月临苍苔研读一部长卷   他时闲暇不妨问松问竹问兰问梅问老藤破解半生残局”的对联。对联中透着某种人生常态,不过,来艺术馆赏了画,你会发现,那些解码就藏在画里,藏在风景里。

  华家垫之所以迷人,在于它用脚步留住了“古”。以前,进化人、临浦人进绍兴城时,就是走萧绍古道翻越一座座坡岭,经过一个个驿站,到了夏履,到了绍兴。现在的人,当你再踏上这条古道,你能看到的仍然是沁满竹叶的岩石路、深深的山林,以及背着行囊赶路的人。

就像华家垫人,尽管来回要爬近一个小时的山路,他们仍然会在每年年三十登上曹山寺祈福。不管风吹浪打,不论世事变迁,这些行走在故乡的原风景一直被后人珍视,不被改变。

  潮湿的雨天,山泉顺着沟壑灌进了山路,迅疾的雨点拍打着湖面和山林,千年古刹在青烟叠峦中虔诚静坐。突然想到华燕先生孙淏在古道路口石碑上的篆体书刻“致远”二字,他说这是一种美好祝愿。而在风雨中走过华家垫,你会明白“致远”其实是你对待事物的态度,如瀑如露,渐渐滋长。

  来源:萧山日报

  图文、视频:李沅哲

  编辑:林屏飞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