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杭州西溪湿地,红枫绿林间夹杂着落叶、枯枝、残荷,再配上更为澄澈的蓝天湖水,静谧而清雅。

  “像西溪湿地这样的自然保护区,还有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地等,在‛三线一单’中都被划分为优先保护单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禁止或限制大规模的工业和城镇建设。”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周碧河介绍。

  近日,浙江省省级,以及11个设区市和其所辖县(市、区)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以下简称“三线一单”)已全部发布,成为全国第一个各级各地“三线一单”均发布的省份,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划了框子、定了规则、列了清单。

  今后,一套覆盖全域、因地施策、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犹如一套“绿色标尺”,将时刻度量着浙江的发展与保护、考量着浙江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线一单”除了优先保护单元,还有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

  其中,重点管控单元,需要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风险防控,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比如,杭州滨江海创基地及与其一路之隔的小区、学校、购物中心,就分属产业集聚类重点管控单元和城镇生活类重点管控单元。而西湖风景名胜区里的梅家坞村,则因有村庄、城市景观,具备农业生产和旅游休闲作用,实现部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而被划为一般管控单元。

  目前,浙江共划定陆域环境管控单元2507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1063个,占国土面积的50.30%;重点管控单元1117个,占国土面积的14.31%;一般管控单元327个,占国土面积的35.39%。划定海洋环境管控单元206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104个,占海域面积的33.03%;重点管控单元80个,占海域面积的15.55%;一般管控单元22个,占海域面积的51.42%。

  “如今,环境管控单元把浙江大地不同区域上的发展与保护划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周碧河表示,特别是进一步优化调整了省域功能区划布局,既压紧压实保护红线、又科学腾出发展空间,有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精准的划分源自浙江上下高度地重视和有力地推进。

  在特色之一应变的时效性上,浙江明确每5年进行一次评估,每5年做一个动态更新,确保“三线一单”跟得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在管控的精准性上,基于不同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强度的工业项目分类表,按照污染轻重和风险高低,将工业项目分为3个类别,相应地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

  依托数字化系统平台,浙江“三线一单”成果已逐步在规划制定、项目准入、审批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发展改革部门按照“三线一单”要求确定能源利用目标,严抓能源“双控”和“减煤”;自然资源部门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加强“三区三线”与“三线一单”的衔接,进一步优化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交通运输部门将“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应用于线性工程前期指导,对重大项目选线进行环境风险预判;水利部门依据“三线一单”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明确钱塘江等11条重要河流生态流量管控目标,推动全省258项重大水利工程落图;各地结合“三线一单”,对不符合管控要求项目予以劝退,更好推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随着应用的不断拓展深入,我省‘三线一单’要求已纳入省委关于‘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写入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明确将‘三线一单’作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的重要依据。同时,‘三线一单’执行情况也已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以确保有关要求不折不扣落实落地。”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浙江将以先行示范为目标指引,加快推进数据平台全融合,强化制度供给全支撑,进一步推动“三线一单”应用不断走深走实,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浙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