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杭州市第一批进入西溪医院隔离病房的54位医护人员,结束14天隔离回到家里。这54人中,有32位来自市西溪医院,还有22位来自杭州市一医院、杭师大附院、杭州市中医院、杭州市红会医院、杭州市儿童医院。

  解除隔离的医护人员合影。医院供图

  自杭州市西溪医院成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以来,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梯队医护人员圆满完成了28天的救治工作,撤退到宾馆隔离,与第二梯队医护人员完成交接。在第一批医护人员的这14天隔离期里,西溪医院党委书记蔡兆斌等院领导经常来慰问隔离医护,安排好大家的饮食起居。医护们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即时反馈。

  为了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杭州正出台一系列举措,将一线医务人员调整出来进行休养,缓解疲劳,同时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确保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医护力量。

  杭州市西溪医院俞海燕: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娃

  俞海燕,杭州市西溪医院隔离病区护士长,去年农历年三十进入隔离病房工作。

  进入病区会害怕吗?俞海燕的心态还不错,她说,“我没有顾虑,工作20年了,对我来说这是个正常的任务,我没什么个人困难,就是很平凡地做了一些本职工作。”

  11岁的儿子和抗疫一线的妈妈视频连线时问:“妈妈你怕不怕?”俞海燕笑着说:“不怕,我很强悍的。”

  俞海燕说,科里有个护士,在安徽老家的父母快80岁了,为了不让他们担心,小姑娘一直瞒着。年初三是她生日,她跟家人视频时,妈妈问今年怎么还不回来,小姑娘突然哭了出来。这个场景让身为妈妈的俞海燕眼睛一酸。

  “不少职工家里有两个小孩,有些老人身体不好的,在报名的时候都没有丝毫退缩,对医务工作者来说,退缩了就是逃兵。”俞海燕说,医院还有一位医生,爸爸做了肺移植,在监护室里躺着,但他没有说不。

  “不少同事家里有两个小孩,有些老人身体不好,在报名的时候都没有丝毫退缩,对医务工作者来说,退缩了就是逃兵。”俞海燕说,医院还有一位医生,爸爸做了肺移植,在监护室里躺着,但他没有说不。

  在隔离病区工作了近一个月,病房里很多病人都加了俞海燕微信,时不时在微信上找她聊天,倒不是真的有什么问题,更多的时候是寻求一种心理安慰,反复问什么时候能解除隔离、什么时候能好呀。“病人焦虑情绪比较重,会睡不着、吃不下,跟我们聊天,心里会稳一点。医生每天查房,护士每天做治疗,都会跟病人聊一聊。”

  2月21日,俞海燕结束了紧张的工作,开始隔离休养。昨天,在为期14天的隔离后,她终于能够回家了。

  “回家第一件事,当然是抱一下娃!”她说,生活是美好的,珍惜当下,做好工作。这次经历让她难忘,对她是磨炼,也让她感受到了疫情当前医院和社会各界的凝聚力,这份力量让她明白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陈培佩:

  错过了儿子的生日,却圆了“女儿梦”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支援杭州市西溪医院的有“四朵金花”——张敏、陈培佩、童益慧、何琳琪。

  “3月1日是我大儿子的生日,因为隔离错过了。这次回来,先给他补过个生日。”昨天傍晚,记者电话联系上儿科主管护师陈培佩,电话那头,听到小儿子一直在拉着她“妈妈妈妈”地叫。39岁的陈培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10岁,小儿子5岁。

  支援的日子,陈培佩很少和家人联系,有时候就在微信里跟爱人报个平安。因为她怕听到孩子叫妈妈的声音,尤其是小儿子,一直吵着问妈妈去哪里了。懂事的哥哥会告诉弟弟,妈妈是去打怪物了。他们都盼着勇敢的妈妈早日回家,今天知道她要回家,儿子们早早地等候在小区门口迎接她了。

  她还告诉记者,在疫情一线,她还圆了“女儿梦”,她管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位3岁的小女孩,小女孩的父母被隔离在其他病区。孩子长得文静、内向,突然离开父母,性格变得愈加孤僻。尤其是抗拒吃药,不爱说话,看到护士过去就转身蒙上被子。经过陈培佩妈妈般的耐心开导,孩子不仅积极配合而且爱上了这位“阿姨妈妈”。

  杭州市中医院儿科护士伍慧丽:

  “第一件事是把孩子接回来!”

  “当时我们怀着不舍、复杂的心情把你们送来,现在来接你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杭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冯莺向护士们递上鲜花,“真好,今天可以接你们回家了!”

  杭州市中医院此次支援杭州市级定点医院的是三位儿科护士:伍慧丽主管护师、张玲护师、范远璐护师。她们主要负责照顾隔离区无陪护的疑似患儿,在隔离病区,她们既要“扮演”患儿们的妈妈,照顾患儿们起床、刷牙、洗脸、喂饭、换尿不湿等,也要当他们的姐姐,陪他们玩,哄他们睡觉。

  伍慧丽

  隔离病房是6小时倒班,一天上班12个小时。和往常的工作相比,除了穿防护服,照顾完全无陪护的孩子也是一大难题。有些孩子年纪小,免不了要一直抱着,除了体力不支,还有内心的忐忑和焦虑。

  “当时也会担心孩子会不会一把扯下我们的护目镜,或扯破了防护服。但投入到工作后,便什么都忘了。”伍慧丽说,有时候在病房里看到和儿子年纪相仿的患儿,也会想念儿子。“他也是第一次与我分开这么久。”

  因为自己和丈夫的工作都需要隔离,伍慧丽夫妻俩早早就把6岁的儿子送回了老家。她说:“明天就把儿子接回来,好好陪陪他。”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杨倩:

  第一件事就是抱老公

  “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来自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的儿科护士“三姐妹”褚薇、周露、杨倩异口同声地说。她们三人2月4日来到市西溪医院隔离病区支援,负责照顾儿童患者。

  儿童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期间,大多数爸爸妈妈不能陪在身边,变成了“无陪”儿童,这其中大的十几岁,最小的1岁多。于是,护士们就成了这些孩子的新“妈妈”,吃奶、换尿不湿、拉屎,晚上孩子哭闹了还要哄,一天工作下来,护士们经常忙得浑身是汗。

  有一个5岁的男孩“小馒头”,因为家里人有确诊,无法陪护,孤身一人待在病房。小馒头开朗活泼,经常和护士们聊天、玩耍。有一天,他给杨倩唱了一首歌:你笑起来真好看稚嫩的歌声让原本很累的她瞬间感觉到了温馨,“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他还没来的时候我就在想,我解除隔离后第一件事就是抱老公!”昨天下午,杨倩的老公下班后便马不停蹄地赶来接她回家,两人一见面,就给了对方一个大大的拥抱。老公说:“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给你烧顿饭,想吃什么烧什么!”

  杭州市红会医院儿科护士陈雅茹: 

  戴护目镜给孩子打针真不容易

  杭州市红会医院的儿科护士陈雅茹、陈俊完成医疗任务后,也于昨天解除隔离。回想在隔离病区的十几天,陈雅茹感慨:真的不容易,尤其是给孩子抽血、打针,变成了一件难事。

  “戴着防护面罩,一走动、一说话,面罩上很快就积起了水雾,影响了视野。两层的手套,触摸感大不如从前。”陈雅茹说,加上患儿们没有家人陪护,有时候情绪很紧张,让这项工作更增加了难度。

  因此,陈雅茹只能和同事放慢速度,慢慢找,慢慢打。有时帮一个孩子打针,需要几个人轮番上阵,打完针,大家伙儿都大汗淋漓了。

  陈俊是个90后,虽然没有孩子,却在育儿方面很有招数。有些年纪小的孩子恐惧做CT,巨大的机器,只有一个人,孩子容易情绪激动。陈俊想了一个办法,她给孩子讲了一个故事:“这其实是一个时空隧道,钻进去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一边讲故事,她一边带着孩子做完了检查。

  “小朋友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坚强。”两位年轻的护士说。

  杭州市儿童医院儿科护士赵青青:

  在女儿眼里,我让她骄傲

  此次,杭州市儿童医院作为儿童专科医院,陆续派出近30位医护人员,全面接管杭州市西溪医院儿科隔离病房。昨天,10位医护人员解除隔离,平安回家。

  “我们是2月3日来的西溪医院,当天晚上我上了夜班。” 杭州市儿童医院儿科护士赵青青说。也就是在那一天,她接管了一个叫默默(化名)的5岁男孩。

  “孩子来的前两天很乖,不哭不闹的,偶尔睡前会念叨‘想妈妈’。第三天,也许是太想妈妈了,他每隔五分钟、十分钟就来问一次时间。”赵青青说,为了安抚孩子,她帮孩子给妈妈打了电话,结果电话刚挂下,孩子思念情绪更高了。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赵青青只能想尽一切办法,给他唱歌,和他一起在防护服上画画。

  默默离开隔离区的那天,赵青青看到母子俩在电梯口拥抱,“孩子母亲特别激动,一直和我们说谢谢。她说,从孩子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没离开过身边,没想到陌生的我们也会把孩子照顾得那么好……”

  这段时间,赵青青更惊喜地发现,原来12岁的女儿一直以她为豪。“女儿画了一幅画,上面画的是我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头罩,跟一个小朋友在病房里,还竖着大拇指,上面写着‘最美逆行者’‘中国加油’‘妈妈加油’。”

  记者 张煜锌 陈彦汝

  通讯员 王福根 徐尤佳 张颖颖 冯晓 程晓琳 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