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加油!武汉加油!荆门加油!我们必胜!”

  2月14日,在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单独组建的支援荆门呼吸危重治疗团队发出“最强音”。那天,是他们正式“开工”的日子,收治了首批4例危重型新冠肺炎病患。

  自2月12日下午到达荆门以来,邵逸夫医院援助荆门医疗队随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救治工作,他们马不停蹄进行院感考察,改造工作环境,确保每一个感染控制的环节安全;同时,制定院感防控工作流程,督促队员严格执行;还对每一位进入病房的同事进行标准预防措施培训,保证医疗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2月13日,他们火速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13楼建起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病房,旨在集中收治荆门当地重型或危重型新冠患者。用不到1天时间,从零开始建立了一个基本符合院感要求的ICU。

  2月14日上午10时许,邵逸夫医院支援湖北荆门医疗队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迎来首位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截至2月15日18时,该病房已按计划收治14例危重型新冠患者。

  //

  不到24小时

  从无到有

  建起一个基本符合院感要求的ICU

  //

  2月12日下午抵达荆门后,参加完荆门当地政府组织的简短会议后,在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刘利民的带领下,邵逸夫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吕芳芳主任医师和其他医疗队成员马不停蹄赶到此行支援医院——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查看病房情况。

  吕芳芳介绍,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是一个老院区,此前没有设立ICU病房。而此次新冠肺炎患者,很多都是呼吸危重症患者,这些患者需要包括无创呼吸和有创呼吸(气管插管)在内的呼吸支持治疗。

  “当时我们接到任务,到荆门来,就是为了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要降低死亡率,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及时救治这些重型危重型患者。这就需要呼吸监护病房的支持。”

  到了医院13楼,摆在吕芳芳面前的是一个空荡荡的普通病房,一个病房里有四张床,没有其他仪器设备。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一穷二白”的普通病房改造成能收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吕芳芳心里咯噔一下,现有的条件,很难达到正规监护室的要求。但既然来了,就要创造条件迎难而上。

  首先是把4人间改成2人间,腾出来的空间可以放置呼吸治疗设备,包括高流量吸氧、呼吸机、监护仪等等。所有的设备安装,都是在普通病房的基础上,按照对病人监护的要求,尽量符合正规监护室的规范来操作。

  然后就是要强化院感防控流程。在三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两通道(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的基础上,吕芳芳又在缓冲区增加了三道关卡,即,缓冲区1、缓冲区2、缓冲区3,经过这三道关,最后再进入清洁区,确保安全。

  此外,还要进行员工穿脱防护服的强化培训。“因为这次我们的医疗队成员中有不少是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护士、还有呼吸治疗师,他们之前没有穿脱防护服的经验,要从头开始学。”吕芳芳说。

  最后,还要准备好所有的药品、耗材等,对于如何去清洁区取药等问题,都根据院感防控做了强调和要求。

  不到24小时,一个基本符合院感要求的ICU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拔地而起”。

  //

  病房“开张”后第一天收治4个危重型患者

  有2个气管插管用上了纯氧

  缺氧严重啊!

  //

  此次支援荆门,邵逸夫医院单独组建的35人呼吸危重治疗团队中,有16位护士,其中11位男护士,5位女护士。

  今天,快报记者视频连线了邵逸夫医院在荆门一线的护士,请他们讲讲第一天收治病人的情况。

  邵逸夫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梁寅,当天的工作时间是下午4点到晚上8点,和同事刘康搭班,一起负责病人的护理。

  当天傍晚,一个60多岁的危重型女病人转到了重症监护室。“这个患者是荆门当地人,发病差不多有一个多月了,一直在基层医院治疗,之后病情加重,前段时间转到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我们ICU建成后,她被转到了这里。”

  梁寅说,这个女病人来的时候情况呼吸情况很糟糕,呼吸机氧浓度用的是纯氧,二氧化碳分压指标高出正常人一倍以上,即便气管插管,呼吸仍然窘迫。

  “病人当时状态非常差,脸色灰白,神志不清。我们给她用了肌松剂,让她的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装填,更好的配合呼吸机呼吸。”梁寅说,治疗过程中,他们每隔一小时就要对患者进行抽血气分析,通过血气分析来随时进行呼吸机参数的调整。到了晚上11点多,病人的二氧化碳分压、呼吸状况比进来时好了很多,病情暂时趋于稳定。

  “战斗”第一天,最让梁寅觉得不适应的是,动作变慢了。“因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行动很不方便,视觉听觉触觉都受到影响。特别是以前一分钟能做完的事,要花上5分钟甚至10分钟。比如戴着口罩戴着护目镜戴着三层手套,抽个血就要花上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因为很难摸到血管,视野也受到了限制。”

  //

  阿姨特别听话,努力配合我们

  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 换取病人的康复

  //

  ICU建成当天,邵逸夫医院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护士王昊囡和同事卢州搭班,当天他们的工作时间是中午12点到下午4点。王昊囡是此次护士团队中5名女护士之一。

  第一天进入病房工作,一切都是陌生的,除了护理病人,王昊囡和同事迅速熟悉环境,和当地医护人员快速磨合协调。

  当天下午3点,一个危重型病人从14楼转到了ICU病房。这个病人气管插管好几天了,情况很不好,血气里的二氧化碳分压很高,处于缺氧状态蛮久了。

  “病人来的时候呼吸机参数非常高,已经用上100%纯氧,血压收缩压超过200 mmHg。我们除了要评估他的呼吸功能,也要评估神智系统,怕长时间缺氧对病人的脑部有影响。”

  接手这个病人后,王昊囡联系值班医生给他做了深静脉置管,同时用镇静的药物,让他慢慢平稳,好好配合呼吸机来辅助呼吸。

  这个病人的隔壁床是个60多岁的阿姨,症状相对轻一些,戴着无创呼吸机。阿姨意识蛮清晰,如果有需求,她会打铃来表达。

  ICU病房是非常封闭的环境,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来护理病人,对体力考验极大。“除了做好治疗措施和护理工作,也要关心病人的需求。”

  当这个女患者指指嘴巴说口渴想喝水时,王昊囡第一时间发现,并通过辅助的传声系统要来了水,扶起病人慢慢喝。

  “这个阿姨意识是清楚的,但带着呼吸机不能说话,我和同事空下来就鼓励她,要好好配合呼吸,好好休息,撑过这段时间就会好了,阿姨也特别听话,努力配合我们。”

  让王昊囡特别开心的是,当天下班前,病房里4个病人的情况都在渐渐趋向稳定。那个特别危重的病人,经过他们的治疗和护理,血压从200多降到了140 mmHg,纯氧浓度也降了些,病情暂时趋于稳定。

  工作第一天,让王昊囡最困惑的,不是体力上的难以支撑,而是还没办法完全掌握病人的既往信息。

  “病人的病史、基本资料我们还没办法完全掌握,不知道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系统毛病,这是护理中比较担心的问题。我们也在不断统计信息,完善病人入院后的情况。希望尽我们最多的努力,换取病人的康复。”

  //

  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率

  支援荆门就是来啃硬骨头的

  //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13日24时,荆门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901例,其中确诊病例746例,临床诊断病例155例。全市累计治愈出院105例,累计死亡病例25例。目前仍在院治疗771例,其中重症、危重症病例105例。

  “据我们了解,目前荆门市有100多个重症危重症病例,我们支援荆门,就是来啃硬骨头的!”浙江支援荆门医疗队队长、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刘利民表示,”我们医疗队的首要任务是把危重症患者集中到这里统一救治,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希望借助邵逸夫医院国内首家、独具特色的呼吸治疗科等专业优势,帮助荆门市建立一支危重病人呼吸治疗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