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浙江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召开了两场界别协商,其中,文化艺术界别围绕“促进我省文化繁荣发展”,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前段时间,我在江干区采荷街道新凯苑社区作了未来社区建设的调研,感触很深。”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画院专职画师、理论与评论工作室主任陈青洋说。

  “同一个街道,采荷的荷花塘社区被列入首批未来社区试点,新凯苑社区的可塑性也很强,但布局比较特殊,一半新一半旧,一边挨着贴沙河没法造高楼。但我认为,这些不该成为未来社区申报的制约因素,未来社区试点不能只盯着条件很成熟的社区(这样可能会更拉大差距——好的更好,差的还是差,而且相对更差),还应该考虑新开苑社区这样条件相对允许(满足一定的人数、硬件条件、绿地面积等要求)的社区,可塑性较强的例子,去摸索一些可复制的经验。”

  在界别协商会上,陈青洋发表了《未来社区的文化建构——外植入与内生成制度》主题的看法,她认为,“未来社区,其本质是建构未来的社区文化。”

  未来的社区文化是怎样的?

  “未来的社区文化,是让每个人回到社区,都能生出归属感。”陈青洋说。

  2019年6月27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首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建议名单。全省共24个小区上榜。

  未来社区试点项目以改造更新类为主,选取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老旧小区,鼓励采取全拆重建和插花式改(修)建等方式进行改造。

  杭州市上城区始版桥社区是首批试点之一,其设计思路是“打造立体的空中坊巷”。专门腾出了立体市井部分,用来承载多元的社区文化。

  例如,为老年人准备老年活动中心,为小朋友准备托儿所和幼教机构,还有住户都能共享的图书馆等功能区。

  “未来社区的社区文化,包含了具体的文化——文学、艺术、教育等,但跟传统的社区文化不同,这不仅仅指构建对应的文化空间,否则时间一长,很可能就变成闲置空间了。”

  如何避免文化空间变成闲置空间?

  “让整个社区实现自我运营,这也是未来社区文化最理想的结果。”陈青洋解释说,“有些人退休了,或者因为别的原因突然闲赋在家,会一下子生出空虚感,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融入到社区文化当中。文化空间建成后,肯定要有人来管理,如果管理的志愿者就是居民呢?有人能歌善舞,可以在业余时间教他的邻居;有人擅长经营,可以负责资源管理……居民融入了社区文化,一方面能加深彼此的联系,获得他人的认同,另一方面还能推动社区形成自我循环、自我管理的模式。”

  起步阶段,如何引导未来的社区文化构建

  构建未来社区的社区文化,不是独角戏。

  陈青洋认为,除了从内部生成动力,还需要从外部引入“帮手”。

  她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未来社区增点扩面,培育60个省级试点,改造500个城镇老旧小区’,我认为每个文化单位需至少认领一个未来社区;其次,制定文化建构纲领,纲领里确定对口文化单位与社区如何各司其职;再次,文化单位与社区共同制定每周、每月、每年的行动方案;最后,由文化单位派遣专业的文化从事者,进社区引导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