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四十四场),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寅中,心理学专家、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傅素芬,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主任王仁元出席发布会并回答问题。

  陈广胜就已解除隔离的部分来浙人员再进行核酸检测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现在国家规定对入境人员都在第一入境点所有省份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按当地要求已解除隔离的部分来浙人员,为何还要再进行核酸检测呢?

  首先要申明的是,并非对所有在外省解除集中隔离的来浙人员进行核酸检测,而是对未经相关检测即解除隔离的人员,来到浙江后需要补检。这是浙江赋予“健康码”绿码的前提条件。反之,假如在外地已有检测报告,到浙江自然无需重复检测。

  为什么要采取此项措施呢?这要从浙江集中隔离的规范要求说起。在浙江,凡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须经两次核酸检测。其中,第一次核酸检测须在进入集中隔离周期3天内完成,第二次核酸检测须在集中隔离13天后进行。恰恰在13天后的检测中,发现仍然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可见,在解除隔离之前,相应的检测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是一道拦截风险的“防火墙”。

  两次核酸检测是浙江经风险评估后作出的规定,是基于严格防控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客观地讲,由于各地尺度有差异,有的地方在14天期满时未作检测即自动解除隔离。在先前无症状感染的问题并未凸显之际,这样的安排也较为普遍。但浙江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尤其是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不觉,所以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

  入境人员在隔离后来到浙江,大部分都是返回家乡,或者较长一段时间来浙江工作,做一次免费核酸检测并不碍事,关键是更加安全,更让别人放心,也让自己安心。希望入境人员的相关联系人做好引导,最好在省外出发前就完成检测,也可以第一时间到浙江各地的综合服务点进行检测。总之,既然设定了全省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实施规范,无论涉及谁,无论他来自哪里,都应按照既定的要求进行闭环管理。

  有的地方曾一度取消了“健康码”亮码管理,为何要加以恢复?现在对“健康码”还有这么一种说法,认为主要依据自己报备健康状况,所以并不精准。对此有何解释?另外,浙江实行“健康码+测体温”校园准入机制,但许多学生并没有智能手机,如何具体操作?

  “健康码”是浙江精密智控机制的重要支柱。如果说“健康码”在杭州余杭起步时,主要是靠个人据实申报健康状况,到全省推行之际,已在顶层设计和管理模式上作了全面升级。依据国家《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在严格设定场景的情况下,通过对人员轨迹大数据分析和密切接触者大数据筛查,能有效掌握到过高风险地区或接触过高风险人员的重点人群,这是“健康码”精准性的基石。也就是说,虽然在发烧、咳嗽方面需要主动申报,但在风险等级更高的相关问题方面,即使谁有所隐瞒,后台仍然能够察觉。所以,它具有将个人健康信息电子标签化的客观保证,因而能走向全国,成为浙江防疫工作的金名片,成为促进跨地域人员流动、跨部门工作协同的技术支撑。

  浙江在当前为何要坚持运用“健康码”管理机制?因为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各类“小门”还必须管住。“健康码”解决了人与人之间健康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管住重点人、放开健康人”成为可能,这是点穴式防控的关键所在。由于在后台实现了涉疫情健康信息共享,这也是用“数据跑腿”代替“人跑腿”,有效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使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都可以便捷运用。“健康码”是数字技术对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赋能。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仍存在较大压力的情况下,取消亮码管理就好比自废武功。

  当然,随着复工复产复学的全面推进,“健康码”管理的具体方式应不断调整完善。不一定采取原先纯粹封闭型的管控模式,要更多地在精密智控上下功夫,更适应常态化防控的要求,与经济社会秩序的全面恢复相协调。这需要各地不断探索,但有一点很明确,“健康码”应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其实,与大家每天看手机所花费的时间相比,亮码耗时完全可忽略不计,但它所起的作用巨大,并且能提示大家:疫情还没有结束,绝不能放松警惕。

  针对学生没有智能手机的情况,各地都有一些创新做法。比如,由家长代办申领学生“健康码”,并以市民卡、入学码等为载体,建立师生健康信息数据库,使“健康码”管理机制在校园充分运用。所以,即使学生本人没有智能手机,却仍然可以采取有效方式,为广大师生量身打造一道数字化的防疫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