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知了不停地叫着。站在自家小院,余杭区径山镇平山村的孙大伯看着水管里汩汩流出的自来水满心喜悦,黝黑的脸上露出一道道笑纹。

  “变好了变好了。”孙大伯说,“我们村在山上,之前大家过的是靠天喝水的日子,每年七八月,是最头疼最难熬的!天热,没水,别说洗澡了,连日常喝水都愁得要命。定好闹钟,凌晨2点起床,跑到溪坑里挖个潭,等着河水进到桶里,那样的日子太难受了。”

  现在,山区的村子里纷纷通了自来水,水量大、出水又清,而且想用的时候只要拧开水龙头就能用,喝着也放心,以前“干旱天没水,下雨天水浑”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为了水的事,把小金累成了‘老金’啊。”村民们开玩笑说。

  山区饮用水保障工程让山区群众喝上了自来水

  山区村民打来求助电话

  村民口中的“老金”,名叫金泳华,是有着15年党龄的“老水务人”,也是余杭环境(水务)控股集团径山供排水公司的负责人。

  一直以来,无论是日常走访调研、入户,还是工程建设的推动、质量把控,他都深入一线,经验丰富。

  有一阵子,金泳华所在的区环境(水务)控股集团接到余杭区村民打来的求助电话,希望能尽快接入市政大管网的自来水,能持续用上放心水。

  枯水期送水

  “我是土生土长的径山人,对于山区村民的用水难问题,感触很深。”金泳华说,多年来,余杭区西部山区由于地势高低起伏,悬崖峭壁很多,一直遭受饮用水问题困扰。“特别是一些居住在海拔较高山区的农户,原先用的是山上的水库水,然而水库水极易受天气影响,雨天水质浑浊,连续晴天水量又不够,且时常出现消毒药剂施洒不当等问题,供水量和水质都难以保证。”

  区环境(水务)控股集团立即开展走访调研,从镇到村,从村到户。

  金泳华负责的四个村。“我们全员出动,白天、晚上轮番走访,先和村民们科普宣传,接着核算价格,摆事实,讲通水后的好处。”金泳华说,有些村民白天不在家,就要下了班上门。好不容易聊完出来,村道上遇到别的村民,继续驻足聊。终于,他们一家家走遍,将村民的诉求统统列出,整理,报送。

  打通山区用水“最后一公里”

  山间的增减压泵站还升级成“小花园”

  要在延绵起伏、层峦叠嶂的山区开辟水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山区都是石头,且十分坚硬,施工条件差等问题成了第一道拦路虎。”金泳华说,山区和平原不同,昼夜温差大,遇上寒潮天气,管子容易冻爆。“所以在开挖管子的初期,必须要挖深,和顽石死磕。”

  西部山区市政管网延伸工程管道敷设现场

  项目开工,施工管理是重中之重,当时同时开工有15-16个标段,每个标段覆盖500户人家以上,这样的施工覆盖面和强度之前是从未有过的。

  用心做水,一心为民。“我们各个属地子公司迅速成立专班,前期施工、质量保障等全部安排到位,全员上阵。”金泳华告诉我们。

  像他一样的水务一线员工,周末在村里轮流设点办理咨询等业务。人手不够怎么办?有员工直接把家属带来帮忙了。前端工程管理,有员工脚扭伤了,下不了地,可业务和流程最熟悉的还是他,怎么办?“我们水务的员工二话不说,直接拄拐到现场。”现在说起,金泳华眼中依旧会忍不住泛起热泪。

  市政自来水管网焊接

  经过区环境(水务)控股集团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一座座水厂和泵站,提升改造,高速运行;一根根输水管网,穿山越岭,全面铺开;一股股清泉不仅流入了百姓家中,更流进了百姓心田。

  如今,沿着山路走,你会发现沿途有不少白墙黑瓦、庭院围墙的“小花园”,在绿树草地的掩映下,颜值颇高。

  这些大大小小的“山间驿站”,正是用来为市政自来水管网加压的无负压泵站(或高位水箱及无负压供水终端),为了解决山区地势高、无法直供水的难题,径山、黄湖、鸬鸟、百丈、瓶窑、中泰六个乡镇(街道)共建有105座这样的“山间驿站”。

  小小水龙头,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在水务人的共同努力下,到2020年底,累计完成管网敷设800余公里,共新增(纳入市政管网)用户为2.3万余户,受益人口达7万人,余杭山区供水工程基本完成。至此,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中泰街道等各镇街农村的饮用水得到了有力保障,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和市政自来水管网全覆盖。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 陆丹

  通讯员 蒋方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