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唯一的人脑库——浙大医学院中国人脑库,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内。

  自2012年11月收集第一例捐献大脑至今,已按照国际标准工作流程,收集、储存了274例人脑组织。其中,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捐献大脑有44例,是捐献例数最多的病种。

  11月18日,都市快报健康新闻部记者实地探访了浙大医学院人脑库。

  //

  零下80℃的超低温大冰箱

  可以使大脑样本

  维持在取材时的状态

  //

  人脑库设在浙大医学院一栋教学楼的一楼,约300平方米,共两层。一楼是研究人员的办公室和脑库实验室,经过狭长的走廊,沿着楼梯往下走,地下一层就是脑库储存的核心地带。这里有几台零下80℃的超低温大冰箱,超低温可以永久保存大脑样本,使其中的基因、核酸甚至蛋白质成分保持稳定,也即维持于其取材时的状态。

  打开冰箱门,里面是多层储存格,拉开其中一格,格子里面是小盒子,每个小盒子里面冷冻储存着已经被标记好了脑区的捐献者的大脑组织。盒子表面采用数字、字母标注了捐献者身份和脑区。

  地下一层的另一侧,是脑组织样本常温存放室。在这里,捐献大脑的一部分被制作成了石蜡包埋的组织块,组织块还可以做成切片,其中一部分经由特殊染色程序制作成神经病理学诊断切片,脑库的神经病理学诊断老师将依据这些染色切片给每一个大脑做出最后诊断。明确诊断的脑组织样本,并在后续根据研究人员的申请报告提供给对方。

  低温冻存的脑组织可用于提取RNA(核糖核酸,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毒、类病毒中的遗传信息载体);而石蜡包埋的组织块切片后,除了可以用于上述神经病理学诊断,还可以用于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等一系列研究。

  2019年,浙大医学院中国人脑库被国家科技部纳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成了国家级脑库。脑库执行副主任是浙江大学脑科学和脑医学学院包爱民教授,她的研究领域为神经精神性疾病发病机制。

  包爱民教授介绍说,人脑库收集和保存捐献者的大脑及其生前病史资料,为每一例大脑做好神经病理学诊断(也称“最后诊断”,它往往可以纠正生前的误诊)然后向脑科学研究团队发送脑样本进行相关研究,以期最终找到人脑疾病的原因,开发相关诊疗技术和药物。

  “人脑组织十分珍贵,我们要确保每个部分都能用于最需要的研究。”包爱民教授说,科研人员提出申请研究的脑区通常是他们关注的一部分脑区,我们会根据申请人的研究需要,提供相应部位的冰冻脑组织或者石蜡切片。因此,每一例大脑可以被用于多项脑科学研究项目。

左边这个是正常人的大脑切片,脑回(大脑上的褶皱)很饱满。右边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切片,大脑明显萎缩。  左边这个是正常人的大脑切片,脑回(大脑上的褶皱)很饱满。右边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切片,大脑明显萎缩。

  自2015年脑库正式成立以来,已向国内40多个科研团队提供了4000多份各类脑组织样本。

  //

  44例阿尔茨海默病捐献者、

  年龄最小56岁 最大102岁

  解剖发现脑子里都出现了

  “老年斑”和“一团团乱麻”

  //

  浙大医学院中国人脑库已有阿尔茨海默病人脑捐献44例。其中,年龄最小的56岁,最大的102岁。第一例阿尔茨海默病人脑捐献是在2014年,捐献者是一位81岁的女性。

  包爱民教授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诊断依据,主要是大脑里出现两个病理标志物:一个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另一个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其中后者的形成、分布进展和个体的认知功能减退显著相关。

  显微镜下的大脑切片

正常脑神经细胞(图左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神经细胞(图右)。左面正常大脑的神经细胞里面非常干净。右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里的老年斑及神经细胞有类似“一团团乱麻”的神经缠结。  正常脑神经细胞(图左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神经细胞(图右)。左面正常大脑的神经细胞里面非常干净。右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里的老年斑及神经细胞有类似“一团团乱麻”的神经缠结。

  研究人员根据后者病理诊断结果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进行分期,可分为1—6期。

  1期和2期属于早期病变,这些个体生前可能还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但大脑里已经出现了病理改变;3期和4期属于早中期,部分患者出现微小认知障碍(MCI),但是痴呆症状不严重或者很轻微;5期和6期基本属于晚期阿尔茨海默病,不仅大脑病理改变更明显,而且在临床上已经出现明显的痴呆/失智症状。

  在这44例具有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表现的捐献者当中,处于1期的有9例,2期有6例,3期有9例,4期有10例,5期有3例,6期有3例。也就是说,大部分捐献者是在1—4期,甚至还没有出现任何症状大脑已经发生了病变。

  “我们遇到过一些捐献者,生前并没有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捐献者和家属也认为可以向脑库捐献一个‘正常’大脑,提供给科学家做疾病的‘对照’去研究。但是捐献后通过神经病理学最后诊断,我们发现他的大脑里已经有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沉积,这是阿尔茨海默病已经在脑内悄悄开始的典型特征。如果这位捐献者没有去世,也不加以预防或干预措施,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十几年以后,他会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

  包爱民教授说,脑库里还有一位男性捐献者,生前被诊断为抑郁症。但是在捐献后的病理诊断中发现,他的大脑里也发现了有“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所以他的最后诊断是阿尔茨海默病。这个例子提醒我们,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临床表现。

  //

  解开阿尔茨海默病谜底的钥匙

  藏在患者捐献的这一个个大脑里

  //

  包爱民教授说,如果把阿尔茨海默病人去世后的大脑比喻为一个“案发现场”,那脑研究人员就好比是“侦探”,通过对呈现在大脑里的“蛛丝马迹”的收集、分析、推理来还原真相。

  为什么阿尔茨海默病最终会引起脑细胞的萎缩或者死亡,是什么导致了个体认知功能障碍?在没有出现明显症状之前的时期,大脑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整个病变过程到底是如何起始发生的?我们需要解开谜底,而解开谜底的钥匙,就藏在人脑库中。

  “不过,要解开阿尔茨海默病的谜底,需要大量的人脑样本,仅依靠目前的这些捐献例数还远远不够,因为人脑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

  大脑作为人体中最精密、最神秘的器官,理解它的运作,预防和治疗它的疾病是科学家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通过那些无私捐赠者所赠与的这份礼物,它使得科学有了进步的可能。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民众对大脑捐献、脑科学研究意义的理解和支持,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我们一定能找到预防或者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包爱民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