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文艺心,感受慢生活,昨天,青芝坞旅游街区恢复了堂食。
下午5点半,雨水渐收,青芝坞散发着淡淡的泥土青草味,正值饭点,我在青芝坞里走了走。
青芝坞街区是灵峰探梅的直接入口,距离西湖景区、植物园、浙江大学和闹市区都很近。整个街区有着浓郁的江南风韵,聚集了不少地方特色餐饮、主题餐吧等。我一圈逛下来,接近一半的餐馆小吃店大门紧闭,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游客走过。开门的餐馆,客人也不多,大多只坐了几桌。
青芝坞不少小吃店关着门
部分店恢复堂食
刘老板,38岁,安徽人,他的手擀面店已经开了10年。
整个小店20多张桌子,这个点就坐了一桌客人:两个男人,点了两份面和两盘热菜。
我进店的时候,刘老板正坐在靠近厨房的椅子上,若有所思地朝着门口的位置发呆。
“第一天开门,象征性地开着。”刘老板说,往常这个时候是旺季,天气刚刚好,来景区喝茶逛一逛的游客很多,一天营业额两三千元,但昨天上午天气那么好,又是周末,也就来了10多位客人。
旁边的土菜馆门口,站了一对年轻男女,正在打包叫花鸡。
女孩姓张,她告诉我就住在青芝坞附近,之前吃过这家店,觉得叫花鸡味道还不错,突然特别想吃,雨停了就过来打包一份。
快晚上6点了,饭馆里一桌客人都没有,对于这样的情况,老板娘显得并不吃惊,“正常的,很多人可能不太敢出来。”
而往年这个时候,楼上喝茶的,楼下吃饭的,几乎全部坐满,很多都是一家人出来游玩的。
老板娘说,2013年,她和老公一起在青芝坞开了这家土菜馆,因为紧挨着西湖,提供的是本土菜品。
她早就盼着能够开门了,她说,现在游客少点没关系,店开了,盼头就有了,总会一点点恢复正常游客量的。
老板娘的土菜馆,昨晚6点一桌客人都没有。
几个中年男人走进一家川菜馆,店老板姓张,相比较而言,他的餐馆比较有人气。
这家餐馆主打四川麻辣菜,共有三层,200多平方米,一楼有四桌客人,二楼还有一桌包厢。我去的时候,服务员正端着一碗酸辣土豆丝送到堂食的客人桌子上。
他家的店在这里开的年数算长的,有20多年,厨师大部分都是自家亲戚,这些年都没变过味道。
张老板说,中午比晚上客人多,有10多桌,可能是下午下过雨的缘故。
“第一天复工,要求比较多,比如就座率只能50%,不能聚集很多人员……不过,现在客流量还没那么多。”
36岁的张老板,3岁就和父母来杭州了,一开始在望江门租房子。他说,他家刚来杭州的时候,母亲一开始是做保姆,给人洗衣服做饭,养活了一家人。
“你知道的,四川人对吃讲究得很,我本身也会烧点四川菜,对美食也有追求,上世纪90年代,杭州的四川饭店没几家,所以决定开个餐馆,这样日子过得也稳定点。”张老板说,稍微攒了一点钱后,他们家先在黄龙附近开了个小店,烧麻
辣鱼、炒螺蛳,后来搬到青芝坞这里。表哥表姐也来这里帮忙,现在几个厨师都还是他们。
开店这些年,最让他骄傲的是,CBA篮球队的球员来过自家店,特地安排了两个包厢。
20年间,生意越做越好,他前两年也在杭州买了房,扎根了下来,房贷每个月1万多元。
他老婆是杭州一家三甲医院的护士,前段时间,在家带儿子的重担全部落在他身上,上网课,教儿子做作业。
知道昨天要开工了,他早上8点就去农贸市场,买了半头猪,草鱼黑鱼大头鱼鲈鱼等二三十条,河虾明虾大概各十五斤,青菜萝卜花菜西红柿等市面上在卖的新鲜时蔬。
“往常都是前一天晚上,去供应商那里报备好,他们送货过来。”他说,这些菜量只不过是往常的五分之一,因为复工第一天可能来店里的食客不会太多。
这家店一年租金40万元,员工包吃住,他还在旁边租了房子,一大家子靠着这家饭店维持生计。他说,最近确实很焦虑,用了“寝食难安”四个字。
开饭店赚的是辛苦钱,起早贪黑,父母一直很辛苦,他想把这个店好好做起来。他说,现在有不少客人是回头客,比如浙大的毕业生,还常会回来聚餐,有时听这些学生们聊天,听他们聊聊现在各自的成就,他听着也很开心。
我在他店里,聊了近1个小时,有5个电话打进来,问他的饭店开门没有,可不可以订座,他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没那么焦虑了。
走的时候,我看到又进来了两位客人,他招呼了一下,把我送出门,“日子总是一天天在好转,餐馆开了门,就有收入,就有新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