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快报《青芝坞昨起恢复堂食》的报道引起很多读者关注。有人打进热线:“老地方”也开业了,可以堂食了吗?不少网友对“老地方”涌起一波波回忆。
毕先生:老地方,学生时代经常去的聚餐点,那里可是青芝坞一号呀,号称杭城第一家麻辣馆。
网友sdj5201314:这个店以前也叫老地方麻辣鱼馆,算是川味馆子,之前的装修比较简陋,这家是去得最多的,口味可以,价格实在。
网友齐先生:他们家爆炒牛蛙是我的最爱啊最爱,有一次去点了两盘牛蛙,被服务员诧异地望了很久……
昨天下午5点不到,朱女士一家五口来这里吃晚饭。
“我是这里的常客,也是老顾客了,在这里吃饭没有20年也至少十多年了。
“我不喜欢点外卖,外卖肯定没有堂食好。外卖的酸菜鱼送到家里,鱼肉都老了……
“以前的老板娘蒋大姐,我印象很深,蛮干练,对顾客脾气蛮好,做事很有眼光。搬到青芝坞后,曾扩大规模又开了几家店。”
朱女士爱人宋先生说,“时间久了,顾客和店里的人都成了朋友。老板、厨师、服务员好得也跟一家人一样。20年了,厨师都没怎么换过,我和店里每个人都很面熟。”
顾客钱女士对三年前的一幕记忆深刻。
“老实讲,那天跑到老地方,坐下来翻开菜单,我心里先是一凉:和15年前满满当当的川菜不同,现在的菜单,占据主流的,是杭!帮!菜!我第一反应,老地方变了?
“15年对杭州这样一个土著力量强大的城市来说,外地菜系想要好好活下去,总要适当做出一些让步的。还好,麻辣鱼还在,辣子鸡也还在,香辣明虾也是‘熟人’。
“麻辣草鱼端上来,和从前一样,触目所及先是一片红艳艳的辣椒,然后从里面捞出鱼块。尝一口,依然是从前那种对味蕾的强烈冲击感,鲜、香、嫩、麻。
“这家麻辣鱼和其他家最大的不同,是他家用鱼块而不是鱼片,嘴里咬着一片肉还是一块肉,带来的满足感是有细微差异的。
“一片肉你可以囫囵吞下去,一块肉尤其是鱼肉,就逼得你只能细细地辨味剔刺,这样一来,原本只是8分辣,因为延时,生生也就变成了10分辣。”
顾客老胡说,这家店最初是在浙大玉泉校区的新桥门斜对面,大概是筹备黄龙体育中心的辅助用房。
“现在的老板小张,当年还是个初中生,每次去吃鱼,都能看到小张因为不写作业,被老板娘当堂训斥。”
“大概1999年,店搬了,不晓得搬到哪里去了。
“2000年元旦,我和朋友从灵峰出来,路过青芝坞,旁边有家店的老板娘喊我。一看,是小张的妈妈,她冲出来喊住我,说搬到了这里。再后来,我又来这里吃饭了。”
老胡也向我推荐了这家店的招牌菜:麻辣鱼。
“麻辣鱼,鱼块六七分熟的时候装盆,然后将一大勺辣热油淋上去,将鱼肉焖熟,保证鲜嫩。出锅最初几分钟最美味,我叫它‘黄金十分钟’……”
当年的我很叛逆
昨天在店里我见到了老板张之光,36岁,说话做事很干练:
我三岁跟爸妈来杭州的,我们是四川巴中人。
刚来杭州时,母亲蒋仕珍(今年58岁)跟人家做保姆,父亲张险峰(今年60岁)做厨师。
1996年吧,我上小学时,父母就在玉古路的新桥门斜对面开了第一家川菜馆,当时只有三四个服务员。
我小时候记得,当时光顾的人很多,主要是浙大师生,其中一个姓单的博士生导师,经常来,他最喜欢吃麻辣鱼。后来我们搬到了现在黄龙体育中心那块儿,他和很多老顾客还是常常去。一直到五六年后,那边造黄龙体育中心,我们把店搬到了青芝坞。
我小时候,爸妈因为餐厅太忙,常常照顾不到我。家里只有奶奶陪着我,妈妈每两天才回家一趟。
缺少父母管教,我小时候是个熊孩子,常常因为犯错,被老师叫家长。
记得有一次,妈妈又被老师叫到学校,听老师说我不好好学,妈妈生气了,没忍住,当着老师的面打了我一耳光。
那时候年纪小,不懂得父母在店里的辛苦。我一直很叛逆,一直到上职高。
职高报专业,爸妈希望我学餐饮,我说我要学服装设计。拗不过我,妈妈只好说,“那随你。”
毕业后那几年,我自己去做了房产经纪人,俗称中介。收入蛮不错,月薪过万。
青芝坞过去是条“垃圾街”
在青芝坞,我们至少又搬了三次,直到现在这个地方才稳定下来。
当年的青芝坞,破烂不堪,人丁稀少,从黄龙体育中心一直到这里,都是成片稻田。
我们在青芝坞的第一家店,远没有现在这个店装修这么气派。
进了店,两面白墙,几张桌椅,和你见到的路边小排档一样。
但是我的父母坚守自己的经营策略:分量足,价格实惠,从来不用地沟油。
以前的青芝坞,是杭州蛮有名的“垃圾街”,一条弯弯曲曲和蚯蚓一样的水泥路,坑坑洼洼的,两边都是老楼房,坡度很大,骑自行车蛮累人。
自从我们开店以后,很多老顾客都跑来了,人气很快旺了起来。
最火那几年,父母还开了几家分店,后来因为实在没精力,又关了。
很多商家看到了这里的人气,也跑来开店。越来越多杭州人,重新认识了青芝坞这个地方。
现在这个地方,是2010年搬来的。那一年开始,青芝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0年3月,西湖区灵隐街道启动了青芝坞整体整治工程,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慢生活休闲街区。
现在的青芝坞,你看,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原来的水泥路没了,铺成了柏油路,路面平整,路边新房子越来越多。路拓宽到12米,两侧人行道全用青石板铺的……
8年前妈妈中风我被迫接手
2012年,张之光从父母手里正式接过这家店——作为“老地方”第一代经营者,他的父母在那一年被迫“退休”了。
妈妈50岁那年中风了。
那年春天这个时候,一天早上,父亲叫母亲起床,天不亮要一道去采购新鲜食材。发现她倒在地上,脸上浮肿,怎么叫也叫不应。
送到医院,医生说,要马上动手术,还下了病危通知书。
母亲在医院住了将近两年,出院一直到现在,身子瘫痪,口齿不清,不过脑子还灵清。
有很多老顾客一来店里,就念叨她,关心她。还有人和她微信视频,母亲看到熟面孔,就会快乐地呵呵笑。
为了照顾母亲,父亲常年呆在家里。他身体也不好,低血糖,不及时吃饭会全身发抖。
这家店,只好由我接手了。
一个人负责一家店,才知道父母亲当年多不容易,我开始心疼他们了。
记得有一次在饭桌上,父亲突然说了一句话,我们从小对你关心不够。我听了差点流泪。
这家店是三层小楼,当时外墙是很普通的,没有任何装饰。
2017年,我重新进行了装修,做成仿古点缀,与街面上的风格相和谐。
我接手后,老顾客同样上门,我做了经营策略调整,既做川菜,同时加了杭帮菜,三百多个菜品,生意比以前还好了。
“老地方”每年春节都不打烊,只有今年是个例外。大年初一,因为疫情,暂停歇业了。
其实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有老顾客开始订年夜饭。除了年夜饭,很多人还订了初二到初六的亲属招待宴席。春节前每天我们都能接到30多个大订单。
今年春节前,顾客们都打电话过来取消预订。
我算了算,从春节到现在,两个多月损失了几十万。
这个春节的每一天,我都很焦虑:房租、员工工资、父母医药钱、家庭日常支出……很多账都要算。每天我半夜两三点才睡,早上五六点就醒来。
父亲理解我的困境,说他和妈妈节约一点,肉可以少吃一点……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想为我节省开支。我劝他们,肉还是要多吃,要照顾好自己。
可以开张了——
春节以来
最令人振奋的消息
3月20日下午,张之光接到了青芝坞管委会通知:明天(21日)可以开业。
整个春节,每天都有老顾客打电话进来问,“你们可以堂食了吗?”一天会有十几个这样的电话。
3月20日下午,我接到青芝坞管委会通知,当时开心极了,这是春节里听到最令人振奋的事情。
为了开业,我和员工们整整准备了一天,进行卫生大扫除和消毒工作。
我店里有11个人,大部分都是20多年的老员工。有的从我父母创业那年就来了,这么多年从没离开过“老地方”。
蒋阿姨,1997年来的,20多年了。来的那年,她已经成家,把孩子丢在四川,和老公一起来的。
大厨刘中华,今年50多岁了,重庆人。不像影视剧的厨师都是胖子,刘师傅人很瘦,说话嗓门也不大,和声细气。他最拿手是杭帮菜的松鼠鱼,川菜的毛血旺和麻辣鱼。
他爱人廖梅,在店里也干了十多年,她爸爸现在身体不好,她回家照顾去了。
现在来店里的顾客,大部分都是老熟人了,有些人还成了朋友。
很感谢街坊和老主顾几十年捧场……
张之光的小姨插话:疫情严重那些天,大家都愁,生意怎么办?后来想通了,大家一起健健康康安安耽耽在杭州,已经很好了。
谈话间,不断有电话打进来,张之光频频接听,我听得出是顾客打来的。
“是老地方吗?”
“是老地方。”
“开业了吗?”
“开业了,等着你……”
昨天现场,张之光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和老顾客视频,妈妈笑得很灿烂,中气很足,看来状态不错……
青芝坞 麻辣鱼往事
下文选自都市快报2004年4月4日《麻辣鱼大战青芝坞 揭黑书气煞老板娘》。文中杭州麻辣鱼界的传奇人物——老地方麻辣鱼馆老板娘蒋大嫂,就是张之光的母亲蒋仕珍,那一年她42岁,儿子张之光20岁。
前天,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门口出现一则“揭黑告示”(详见本报昨日5版报道《告民不如报官》),在青芝坞麻辣鱼一条街掀起轩然大波,给浙大周边原本已经非常火爆的麻辣鱼大战火上浇油。
这则“揭黑告示”大体是这样写的:位于浙大北门的大川麻辣鱼馆将顾客吃剩的麻辣鱼中的剩鱼、废油、辣椒等进行回收。并奉劝消费者“为了自己的健康考虑,还是不去吃的好”。告示是以一位顾客的名义张贴的,讲述的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事”。
消息迅速传遍杭州的麻辣鱼界。
杭州麻辣鱼界的传奇人物——老地方麻辣鱼馆的老板娘蒋大嫂也认为,回收剩鱼、剩油、剩辣椒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盆麻辣鱼用的油最多两三两,折合人民币1元钱左右;辣椒两三两,折合人民币0.50元左右;草鱼每斤也才三四元。“一家餐馆没有必要为了这点小钱,砸自己的招牌”。
蒋大嫂十分痛心,她说,青芝坞麻辣鱼一条街的声誉得来很不容易,靠的是前几年大家齐心协力。这几年杭州城里的许多川菜馆都倒闭了,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都是单兵作战,不成气候。“老地方”下个月将开出它的第二家店,地点仍然选在青芝坞。
昨天晚上,大川麻辣鱼馆的老板齐家宇给记者打来了电话。表达了“杭州做麻辣鱼的同行,要团结、不要分裂”的愿望。他说,在杭州做麻辣鱼的很多都是从他店里出去的,大多都是外地人,背井离乡在外闯生活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共同维护川菜的形象。
辣嫂细说麻史
杭州人的麻辣情结开始于1996年。之前,杭州人一向是“口味清淡”的。1996年5月份,一位姓蒋的四川“辣嫂子”在浙大边的玉古路上,开出了杭州第一家麻辣鱼馆——老地方麻辣鱼馆。小店不大,只有五六十平方米。主推麻辣鱼、口水鸡、啤酒鸭等正宗川菜。这个时候,杭州人的麻辣水平还只停留在鸳鸯火锅里涮一下红汤而已。刚开始顾客以浙大学生为主,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杭州人吃腻了口味清淡的杭帮菜,辣嫂子的麻辣鱼馆勾起了许多杭州人的食欲,几个月后,小店里食客云集。
两年后,玉古路上麻辣鱼馆开出了四五家。其中就包括大川麻辣鱼馆。
又两年,玉古路搞拆迁,这些麻辣鱼馆大都搬到了附近的,麻辣鱼馆的队伍也再一次扩大,然后以每年四五家的速度扩张。目前,青芝坞的麻辣鱼馆已有十七八家,青芝坞成为杭州最负盛名的麻辣鱼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