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中国社科大Python & Stata 编程与应用等课程,参加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埃里克•马斯金的学术讲座,参观北大红楼、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浙江财经大学首批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硕博生们在为期三个月的访学中收获颇丰。
据了解,在本次访学中,来自财政学、管制经济学、税务和金融等专业的26名硕博生在中国社科大合作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课程修读、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写作和实践等工作。在与中国社科大学子在同一课堂学习、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浙财大学子们不仅沉浸式感受了中国社科大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浓厚的学习氛围,还更大地激发了探究学科发展前沿、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热情。

本次赴中国社科大访学是学校积极探索“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征、校际导师团队合作指导”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信息时代实现校际间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早在2021年,浙财大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就已初具规模。与中国社科大联合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高等研究院”和“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新型管理模式。相比于传统学科的单一培养方案,该项目要求研究生至少修习3门学科交叉课程,并实行导师组团队指导模式,其中必须有一名跨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导师。“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一经成立,就收到了浙财大多名研究生的报名申请。
“浙江研究院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采取浙财大与中国社科大联合培养的方式,并为我们每位学生提供在中国社科大访学半年的机会,这帮助我们财经类学子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此外,浙江研究院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学科交叉课程,很好地起到了‘1+1>2’的作用,在无形之中拓宽了我们的升学空间和就业面,提高了我们的求职竞争力。”浙江研究院2022级税务专业学生肖勇表示在研究院的这一年让他收获良多。
据悉,浙财大与中国社科大的联合培养合作模式运行两年多以来,共获得交叉科研项目立项28项;学生获得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立项3项,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立项2项,并有7名学生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在此次浙财大学生赴中国社科大访学期间,学生又获得“田野调查”基金项目立项2项,更有2名访学同学成功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名访学学生成功申请硕博连读。
目前,浙财大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断探索与中国社科大的合作办学创新举措,积极探索将学生“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今年年初,首批来自中国社科大的18名硕士研究生就进驻了两校联合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高等研究院”完成在浙江的实习实训和科学研究,浙财大选派的26名优秀在读研究生也赴中国社科大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交流访学项目;而今年9月,浙财大又将迎来百余名中国社科大的研究生进驻学校完成在浙江的实习实训和科学研究,学校也将继续选派40名2021级优秀在读研究生赴中国社科大开展为期3-6个月的交流访学。
在科研智库服务方面,浙财大和中国社科大成立了实行双首席专家负责制的联合课题组,每个课题组由两校各选派1名首席专家和3-5名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组成员,其中至少有1-2名跨学科成员,两校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助手,参与课题研究。联合课题组以“破五维”为抓手,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浙江省重大发展需求,瞄准若干重大项目设立课题组进行联合攻关。
除此之外,为做好“引培结合”、全面提升通识课程建设水准,中国社科大每年会选派多名优秀教师来浙财大讲授为期两周的短学期通识课程,其中有被誉为“中国批判性思维学科”第一人的谷振诣教授,《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众研究员等国内知名的学术大家和教学名师。课程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引陪结合”两年多来,不仅浙财大学生享受到了中国社科大专家学者优质的课程面授,浙财大还通过两校通识课程“引培结合”的共建,培养了一批已经掌握一定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的跟教老师,立项了十余门通识课程建设项目。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与中国社科大在通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科学研究与智库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努力把两校的合作舞台建设成为深植浙江沃土、扎根中国大地的人才培养高地、学科创新高地和智库服务高地。(通讯员 赵蕾 章思佶 马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