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7月炎热,8月黄桃即将成熟,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黄垟坑村的黄桃基地,作为省商务厅挂钩帮扶项目之一,即将迎来第二年的丰收季节。为观察精准扶贫成果,感受三农经济发展以及新时代农场主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管理学院赴温州文成南田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5日来到当地,在黄桃基地负责人徐法强的带领下来到黄垟坑村,对占地300亩的黄桃种植园进行了参观。了解一个个鲜美的黄桃种植背后的故事,感受欣喜与难处。

“虽然贵但是很好吃”
杨梅有人种植,销量很好;板栗有人种植,销量也很好,为什么种黄桃?黄桃基地负责人徐法强谈到,自己多年前曾路过嘉善服务区,并在那儿吃了一个黄桃,30元一斤,很贵但是很好吃。每年黄桃成熟的季节,也都会收到热情的朋友邮寄来的黄桃,想让更多的人吃上好吃的水果,秉持这样的初心,淳朴的徐大哥萌生了种植黄桃的想法,他向嘉善朋友寻求帮助,前往嘉善黄桃种植基地考察,并要来了少许黄桃苗。“先种几颗试试水!”徐大哥在文成政府支持的土地上种下了黄桃苗与自己的希望,给予了精心栽培和呵护,黄桃茁壮成长,不负众望,格外的甜。于是,徐大哥下定决心开始大规模种植黄桃!

“正好赶上扶贫政策”
大规模种植黄桃,土地怎么办?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购买黄桃苗怎么办?灌溉怎么办?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在徐大哥面前。会解决的,一定能解决的!在2019年,由省商务厅下派干部佟大行牵头,当地政府紧密配合,镇村干部齐心协力做好政策处理,不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扶贫工作也从原来的“输血”升级为“造血”,徐大哥凭借积极乐观的态度、扎实的前期实验数据以及对于种植业满腔的热情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给徐大哥提供基础设备、协助土地流转以及资助黄桃苗,在如此大力的支持下,徐大哥燃起了大规模种植黄桃的信心。“从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地熟悉也有情感,主要是有不服输的劲儿,希望种的比嘉善的还要好。”徐大哥对自己大规模种植黄桃提出了目标与期许。同时,他巧妙地利用当地广阔且肥沃的土地资源,采用当地溪流浇灌,打造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品牌,同时口感上与其他地区的黄桃相比更甘甜、更多汁,并注册了“黄垟·黄桃”的商标。目前,徐大哥的种植园占地300亩,每亩45-50棵树,共计2万余棵,单棵产果最高可达100斤,单棵产果平均30斤,历年产量在30万斤左右,年产值约200万,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的同时,扩大经济辐射范围,极大带动周边低收入农户发展增收。

“知名度小卖不出去”
“今年是种植的第三年,是销售的第二年。技术越来越好了,产量也越来越高,今年可能有35万斤!”面对喜人得产量徐大哥却并不轻松,原来为了秉持自己的初心“让更多人吃上好吃的黄桃”,徐大哥坚持“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因此虽然黄桃容易保存,并且便于运输,但是受限于路程、邮费,销售渠道主要是线下,以口口相传的好评为招牌,主要销售给本县居民或是周边县区,知名度受限地区,导致销售辐射范围窄,邮寄边际成本过高,销售市场难打开,品牌效应难以形成。面对8月即将大批成熟的黄桃,徐大哥犯了难,为积极解决这一困境,真正守住“精准扶贫”的成果,不断激活经济发展新动力,徐大哥积极通过“抖音”等线上销售渠道开拓新市场。
脱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在政府支持下,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如徐大哥般有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他们秉持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现如今他们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同时,他们对土地深沉的热爱,对于种植技术方法不断的精进,正是他们立足自身角色、岗位的工匠精神体现;他们不断涉足新领域,积极尝试创新,也是他们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奋力推进未来式乡村建设的决心。
全体南田镇新时代农民在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引领下,将保持高昂的姿态,创造共同富裕新局面,以更优异的成绩喜迎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望全体青年学子,从此次社会实践观察中了解三农经济发展情况,让工匠精神的种子在青年群体中生根发芽,不断涵养自身定力,培养精益求精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