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由政府与名人后代共建、杭州市首家带有博物馆属性的摄影艺术馆——高帆摄影艺术馆暨高帆纪念馆,在湘湖湖慢生活街19号楼开馆。

  高帆先生是从萧山走出去的红色摄影家、画报专家、摄影艺术理论家,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专程发来的贺信中说:“高帆同志以摄影为武器,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德高望重,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奠基、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建筑外形看,高帆摄影艺术馆是一个叠合在一起的“光影盒子”。走进摄影馆,在阳光映射下,1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观众可以时时刻刻看到光与影在建筑里的叠合。

  这也是高帆摄影馆的建筑语言。而“叠合”二字,更是它的独特之处。

  一走进摄影馆大门,两幅巨大的展览主题宣传画映入眼帘。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首次展览的主题,展出了高帆先生拍摄的战争期间、建国前后的许多珍贵照片, 其题图用的是高帆于1948年拍摄的作品《临汾战役,我军爆破手进行连续爆破》,题图的最下方,是“135”底片留下的一排“齿孔”,这是那个艰苦年代的特殊印记。

  这张题图画面里,可以看到两种“状态”,一种是爆破手连续爆破时,一座城墙飞上了天,无数碎片瞬间淹没了整个天空,灰蒙蒙一片,这幅场景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很大篇幅。在“齿孔”边上,则是另一种“视角”,战士从战壕里冲出来,这是即将爆发的两军激烈交战的瞬间。两种“状态”叠合在一起,体现出战地摄影的气势,这也是高帆对时间感的理解。

  这张“叠合”的照片,也被放在展厅里展出。不过“齿孔”处的部分已经被裁掉,画面展示的只是爆破时的恢弘场景,也就看不到战壕里冲出来的战士。与入口处的题图画面相比,少了“叠合”,就像是少了某种“交流”。

  这样的“叠合”在展厅里还有一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高帆于1942年拍摄的作品《八路军从太行山出击晋中攻打祁县》。初看,这是一幅江南水墨画,照片的底下部分,是行进中的八路军战士。画面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战争。高帆的人文情趣和史诗般的战争,再次在摄影作品中叠合在一起。

  高帆摄影艺术馆馆长、高帆之孙、中国美院教授高初说,“拍这样叠合场景的照片,挺少见的。这是时代的叠合,也是高帆个人遭遇的叠合,更是他的摄影语言。”

  高帆出生在钱塘江畔的南阳赭山坞里村,这里要建设杭州大会展中心,未来要成为杭州与世界交流的平台。而整个“铁马冰河入梦来”展览,用高帆晚年创作的九幅书画作品串联,来讲述他的人生。其中第一幅,写的是”香樟坞里水,丹枫赭山石“,点出了高帆儿时故乡的场景。特别有意思的是,高帆留给九幅书画作品的署名,有赭石山人,也有泊岸渔舍翁。单单从他的”署名“中,就能强烈感受到他对故乡钱塘的思念。高帆及其夫人牛畏予逝世后,骨灰也撒在赭山附近的钱塘江里。

  高初说,“高帆16岁那年离开萧山,一生也没回来几次。但却以这样的方式与钱塘江相遇。而我们全家人也有这样的约定,都将以这样的方式团聚在萧山。”

  而高帆这种光影叠合的人生态度,也深深影响了高初。在进入中国美院之前,高初花了六年时间,抢救从战争年代就留下来的珍贵底片。他蜗居在一地下室,为底片做了一次数字化扫描,每20分钟扫描一张,平均每张照片的储存“容量”有1个G的大小。而6年时间里,他同时用“口述史”的记录方式,记录下中国最早一批战地摄影师的故事。当”口述“、底片以及战地摄影师的采访手记等叠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非常珍贵的中国革命视觉档案。

  现在,以祖父之名命名的摄影艺术馆在湘湖开馆,是高帆先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归”家乡。对高初来说,这同样是一种“回归”,他将义务担任摄影馆馆长并负责具体运营。

  高初介绍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5月至7月,高帆摄影艺术馆就将启动建党百年展,届时将展出珍贵的中国革命视觉档案。

  对高帆摄影馆未来三年的展陈,目前也已定下主题,除了2021年党建百年主题外,2022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将做《亚洲的风景》年度大展,并和亚洲的十个国际摄影节联动;2023年,结合湘湖发展20年,推出《湘湖与西湖》大展,回顾二十世纪的美术史,也将展望湘湖的未来。

  编辑:孟娇